在唐代前,我國的展柜制作由于受到工業發展的制約,展柜制作打磨是用石磨方法進行細加工,即使是費盡力氣也達不到現在的這種光滑程度,因此要采用刮膩子、上漆、鬃漆和披麻灰工藝。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日本手持小電動工具進入中國,近幾年又得到進一步發展,但是對于硬木展柜的打磨在個別廠家反而出現了“返祖現象”,退回到了用石頭打磨的年代。比如手持電動石沙、輪片打磨,這和用石頭打磨展柜沒什么區別,只不過是改為電動的了。從木性與優質展柜的意義上講,手持石磨遠比電動砂輪片的打磨效果要好得多,起碼是平面對平面;而砂輪是以某一個點來接觸展柜的面,平整度就差多了。但是無論如何打磨,光澤度都不能達到不留凹凸痕跡的效果。因此,現代常用刮膩子、披灰、做固化劑、做漆等工藝將木質自身的鬃眼填平,但它是否適合現代環境的發展呢?抽漲系數是否相同?是否便于修復?其可修復性又有多少呢?而且有些化學工藝是否環保,很信得商榷。
紅木展柜的制作工藝和技術隨時代及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也在不斷地改變。這里有傳承,要遵循傳統;有發展,同時也有商業性的工藝進來。本文要介紹一些工藝,這些工藝恰恰是應該作為文化被傳承下去的,同時也是現代機械所不能取代的傳統工藝。
推薦閱讀: